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学物理 > 初识《物理课程标准》十要点

初识《物理课程标准》十要点

2014年10月24日 08:32:08 访问量:804
初识《物理课程标准》十要点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9月份开始,全国有38个国家实验区进行了实验,今年秋季实验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全国500个县(区)。2005年全国都将使用《标准》,从而替代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标准》与《大纲》相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突出了学生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进行了新的教育目标定位。下面以《大纲》为参照,谈谈对《标准》的初浅认识。

  1.内容纲目

  《大纲》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考核与评价以及课时安排等。它把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等,都作了统一的要求与限定。它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有效的指导和控制着教师的教学。而《标准》包含了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内容以及实施建议等。它是在阐明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的基础上提出课程目标,由此而确定内容标准的。为了使教师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标准》不但对教学提出了建议,而且就教材的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学生学习评价等,都明确了基本要求。显然,《大纲》直接指导着教学过程,方便了教师的物理教学行为;而《标准》是从课程的角度编写的,它注重从物理教育理念上提高教师对课程的认识,影响和指导着教师的物理教育思想和物理教育行为。

  2.课程性质

  《大纲》在前言中指出,义务教育的任务,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四有”人才。学生通过物理课学到初步的知识,培养科学探究精神,获得初步的技能,逐步发展能力、形成世界观。《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标准》详细地描述了物理课程的价值表现的五个方面。

  3.教育目的

  《大纲》中教育目的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由于历史的原因,其重点是知识与技能。《标准》中把物理教育目的定位为: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在落实《大纲》的教育目的时,往往会导致教学对象只是那些有升学希望的学生,使初中教育成为只重视知识技能、重视考试能力的精英式教育。而《标准》是面向全体的大众教育,它不但关注知识与技能,而且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4.课程理念

  近些年来,随着国际国内基础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的深入,结合我国课程改革的需要,依据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目的定位,形成了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这是以前的教学大纲中所没有的。《标准》提出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5.课程目标

  《大纲》中的教学目的确定为这样三个方面:一是知识层次要求,二是能力目标要求,三是兴趣、态度、精神、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思想品德的教育等。这些教学目的的限定性、终极性较强,有些脱离实际,束缚了教师的行为。《标准》把《大纲》中的教学目的上升为课程目标,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的目的定位,在物理课程基本理念的基础上,《标准》制定了三维培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对科学素质的理解而言,这三个维度的内容囊括了科学素养的基本内涵,并有所深化。对每一维度的实施,《标准》都有详细地行为标准描述。

  对“知识与技能”维度,制定了六条目标。提出了最基本的、定性的且有弹性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方便了教师的因材施教。在“过程与方法”维度,制定了六条目标。它们分别是关于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对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信息收集、信息处理、分析概括以及信息交流等能力的要求。在这里,技能与能力是有区别的,技能侧重于具体的操作,而能力则侧重于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制定了七条目标。除了强调《大纲》中已有的科学求知欲、学习兴趣、科学态度外,《标准》还提出了科学探究勇气的培养,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决心,合作与交流的精神,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责任感与使命感等。

  6.内容标准

  《大纲》中,教学内容主要是知识点(科学内容)。《标准》中,内容标准为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组成。科学探究在《大纲》中只作为一种精神培养,并不作为一项专门的学习方法和内容。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标准》还给出了科学探究的能力目标和一些事例,教师在实施中便有章可循。

  一定层面上讲,《标准》中科学内容是《大纲》中知识点的宏观整合,分为“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大一级主题,由此分别衍生二级主题。二级主题分为各个不同的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又都分为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内容标准从知识点与技能的要求层次、认识的过程与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通过样例进行定性阐述。这些样例是对标准进一步的解释和扩展,其弹性、开放性以及活泼程度都比较强,限定性很小,教师可依据教材和本校实际因材施教。《标准》中明确指出,活动建议不是规定的教学内容,只是教学活动实例。教师可以从中选用,也可以结合当地情况开展其他活动,这使教师的活动教学有了很大的自主空间。

  7.教学建议

  《大纲》中提出的教学建议包含了这样四个方面,一是阐述了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二是阐述了教学中应培养的观察、实验、分析概括以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落实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四是培养科学态度、刻苦的学习精神、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这些教学建议,多数已成为《标准》中的课程目标。

  而《标准》中的教学建议是从另样角度提出的,一是重视科学探究的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科学探究,探究活动的选择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让学生养成对所做的工作进行评估的好习惯,重视探究中的交流与合作。二是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三是保护学习兴趣,探索因人而异的教学方式。四是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广泛的信息,把阅读理解、收集信息、观察记录作为课外作业的一部分。五是提倡使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

  8.教科书编写建议

  《标准》对教科书的编写提出建议,这是以前教学大纲中没有的。《大纲》规定了教学内容,《标准》不直接规范教学用书的内容,而是通过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间接影响教科书的编写。《标准》中提出,教科书要为全面落实物理课程目标服务。教科书内容的选择应有利于促进探究活动的开展,推荐一些开放性的探究性课题。在内容的组织上,要为实施科学探究提供便利,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过分强调学科的体系和知识的严密性。在内容的呈现上,要形式生动活泼,应传递多种有益的信息。教科书应关注学生的差异,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提出教科书的编写可以有多种版本,且要各具特色。

  9.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

  课程资源有校内和校外资源,它们都包括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两类。素材性课程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和来源,如各种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科技图书、录象带、视听光盘、计算机教学软件、报刊等。条件性课程资源是指作用于课程,却不是形成课程的直接来源,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如人力、物力、设备、设施、场地和环境等。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也是《大纲》中很少提到的。《标准》中提出,重视教科书等文字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快信息化多媒体课程资源的开发,开发实验室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10.学生学习评价建议

  《大纲》中的考核与评价,其主要目的是检查教学质量,原则是考查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其他的非智力因素(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也作为评定依据。《标准》中学生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发现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都能看到自己在发展中的长处,增加学习的信心,评价目标有三点:一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促进教师的不断提高,三是促进课程的不断发展。

  《标准》中提出,学生学习评价的内容与课程目标一致。在义务教育阶段,校内测验的主要目的不是筛选和甄别,命题时应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追求区分度,更不能以校外某种考试作为对学生评价的标准。指出命题时故意设置误区、诱导学生犯错误,对学生学习不但不能帮助,而且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对学生的学习成长都十分有害。对评价的形式,提倡用记录卡片的形式记录学生学习的情况,笔试应该逐步做到开卷与闭卷结合,不宜评定“综合”的分数或等级,不以同一模式要求所有的学生,以利于学生健康发展。

编辑:戈涛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泌阳县基础教研室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泌阳县教育学会 版权所有
豫公网安备 41172602000113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